close

名詞解釋:

滅菌(sterilization):殺死所有細菌,達無菌狀態

消毒(disinfection):殺死除了芽孢外的致病菌。

防腐(antisepsis):

抑菌(bacteriostasis):抑制細菌生長但不將其殺滅

影響滅菌與消毒之因素:

時間:時間越長,效果越好。

溫度:每升高一度,殺菌力提升一倍

濃度:濃度約高,效果越好,但酒精除外,其在70趴時殺菌力最好,增加濃度不能提升殺菌力。

微生物種類:有芽孢的菌株有明顯抗藥性,革蘭氏陽性菌對消毒劑都很敏感,有些伺機性致病菌(如綠膿桿菌)即結核分支桿菌例外。

微生物的生理狀態:對數期對消毒劑或物理滅菌耐受性較衰弱期有芽孢時期抵抗力較大

環境因素:酸鹼值影響。

滅菌與消毒的方法:

物理方法:

加熱法(heating):快速,且對所有微生物都有效,利用熱打斷菌體蛋白質三即結構之氫鍵,始知變性或凝固,又可分為濕熱法或乾熱法。

濕熱法:

  1. 煮沸法(boiling):通常為100度水中加熱10-15分鐘,芽孢不能完全被殺死,在沸水中加入2趴重碳酸鈉、硼砂、0.1N氫氧化納及1趴三磷酸鈉可提高沸點。
  2. 流動蒸氣法(flowing steam method):又稱間歇式滅菌法、丁達爾氏滅菌法,以100度流動蒸氣加熱30分鐘,連續三天每天一次適用於易被100度以上高溫破壞之物質
  3. 高壓蒸氣滅菌法(autoclaving):再一大氣壓下水沸點為100度,若加壓至15磅/英吋平方,蒸氣溫度可升高至121度,此溫度保持15-20分鐘可殺死所有微生物,適用於易受乾熱法破壞成分之物品,如手術衣、紗布、手術器具,是現今最可靠、方便之滅菌方法,但不適用非水溶性物質之滅菌,如石蠟、油脂。

壓力與沸點關係:

水蒸氣壓力(磅/英吋平方) 溫度(C)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0 100
5 110
10 116
15 121
20 126
30 135

4.低溫消毒法:又稱巴斯德消毒法,在約62度的熱水中加熱30分鐘,常用於牛奶、酒精,在72度下連續加熱15秒有一樣的效果。

乾熱法:以火焰高溫使細菌或微生物喪失活性或水分而死亡,多用於耐高溫之物品或可燃性廢棄物的滅菌,所需溫度較濕熱法高時間也較長,因無水體存在,微生物之蛋白質較不易被熱凝固而變性,芽孢對乾熱之抵抗力較繁殖體為強

蛋白質含水量與溫度關係:

蛋白質含水量(趴) 凝固溫度(C)         
50 56
25 74-80
18 80-90
6 145
0 160-170

 

乾熱法:

  1. 乾熱滅菌法:以160度連續加熱3-4小時,美國要點規定,乾熱業菌法必須在170度下殺菌2小時,主要用於粉劑、油脂、石蠟、玻璃、金屬。
  2. 焚燒法(incineration):用於使用過的紗布、廢棄品、動物屍體等......是最有效的滅菌方式。
  3. 火焰滅菌法(direct flamming):用於接種鉤、種針、接踵環,試管之管口。

低溫抑菌法(low temperature):

可有效抑制微生物隻繁殖與代謝,嗜冷菌除外。

冷凍法(freezing):

微生物遇冷被殺死的原因有二:

  1. 微生物遭冷凍時,其表面有水的結晶形成,導致細胞內水分局部外溢,使細胞內電解質增加,導致某些蛋白質變性。
  2. 冷凍造成微生物細胞膜破裂,細胞內部物質外流而死亡。

冷凍並非理想的滅菌法,反而多用在保存菌種(添加甘油)

放射線(rediation):其可抑制細菌DNA複製,而達到抑菌、殺菌效果。

  1. 離子化放射線(ionizing radition):如X射線、Y射線、陰極射線,其能直接穿透微生物,使其內部水分離子化,產生一系列連帶反映,由於產生離子化放射線之機器昂貴,並未大量用於消毒滅菌上,但其是未來醫療用品、藥品、食物之良好滅菌消毒法,現用於塑膠手套、塑膠平板之滅菌。
  2. 非離子化放射線(nonionizing radiation):如紫外線,其穿透力較弱,易被玻璃、液體等減弱,故較適用於空氣無孔洞平面物體之殺菌,常用於手術室、實驗室等空間的消毒。

過濾法(filtration):

適用於不耐熱的液體,常用於過濾細菌的濾膜孔洞直徑為0.45微米或0.22微米。

滲透壓(osmotic preaaure):

高滲透壓水分往體外排掉,黴菌較細菌能抵抗高滲透壓,故醃製食物無法防止長霉。

聲波震動(sonic vibration):

以每秒15000周波或更高頻率之超聲波震動,可破壞懸浮液中的菌體,使其內容物因細胞膜破壞而流出。

聲波耐受力比較:

革蘭氏陽性桿菌>革蘭氏陰性菌、球菌>桿菌,抗酸性分枝桿菌及細菌之芽孢亦有明顯較大之抵抗力。

化學方法:

化學消毒之作用原理:其是使用消毒劑,殺死致病性微生物隻繁殖體,但不含芽孢。

  1. 破壞細胞壁:細胞壁被破壞後大多數細菌皆無法正常生長,例;一些溶菌酶可溶解革蘭氏陽性菌之細胞壁,使之死亡。
  2. 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
  3. 使蛋白質變性
  4. 抑制酵素活性
  5. 破壞核酸、蛋白質

常用的化學消毒劑:此單元列舉的化學殺菌劑,對人體組織細胞的毒性強,主要用於醫療器械等器物的滅菌,化學治療劑(抗生素)之不同點在於選擇性毒性,消毒劑沒有選擇性毒性,只能外用,抗生素有選擇性,可以內服。

酚/石炭酸(phenol):

有破壞細胞膜使蛋白質變性和使微生物失去活性的能力。李斯特最早運用石炭酸於外科手術之消毒。酚對表面黏膜有刺激性,故較少使用於人體皮膚之消毒,多用於排泄物或病房的消毒。目前石炭酸係數仍作為殺菌劑的殺菌能力指標。

  • 石炭酸係數:是指以消毒劑與石炭酸分別於10分鐘內能殺死全部供試菌的最高稀釋度的比值。
  1. 六氯苯酚(G-11):酚的衍生物,皮膚消毒劑,可經由皮膚吸收,造成新生兒中樞神經抑制。
  2. 木焦油純:酚的衍生物,殺菌效果比石炭酸好,但溶解度低,其乳化物稱為來舒,一般作為居家環境之消毒劑。

鹵素類:

  1. 碘:強力氧化劑,能和微生物細胞之蛋白質或酶上的氨基酸分子作用,使之蛋白質或酶失去活性。其對大多數細菌均有殺菌作用,同時對芽孢 、黴菌、甚至病毒亦有很好的抑制作用,常用的含碘防腐劑為碘酒,但因刺激性強且不易清洗,故現在多將碘與PVP結合,稱為Betadine或優碘,是目前使用最廣泛且效果最好的皮膚消毒劑。
  2. 氯(chloride):強力氧化劑,氣體或其他結合化學物質的方式,被廣泛應用為殺菌劑,常用於食用水或游泳池水之消毒。

醇類(Alcohol):

醇類能使蛋白質變性並能溶解脂質,作用於細菌細胞膜和細胞壁的脂質,亦可使細菌脫水,因此對細菌、黴菌及部分有外套膜有殺滅或抑制作用,但對於無外套膜之病毒無效。70%酒精殺菌力最強。

  • 異丙酮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房市食科筆記 的頭像
    房市食科筆記

    房市食科筆記

    房市食科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